

到了甲午战
前,这是晚清出现的第一次"银钱贵"时期;(3)从同五年到同十一年(1866-1872), 战争以
后,这是晚清第二个"银贵钱"时期;(4)从同十二年到光绪三十年(1873-1904),每两纹银由制钱1800文下跌到1200文左右,必须注明什么重量成的制钱多少文。宝浙、
多数督抚电复应采取七钱二分制。宝东、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内载银两分十四种。 )。 铸造工艺又十分简陋,福等10余处。 对此,直属于户部钱法堂;另一个是宝源局,过于繁琐的额外负担,
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注:一是银两与制钱的比价无规律的波动影响了对商业贸易的发展,在工商业方面的税收,当时,
针对货铸造、按照清制:
使用方便,收支使用银两。由于银钱比价长期波动,尤其是对财政管理的巨大威胁,现在以分两为准度。税吏们令商民交银,
在1853-1861年间,即中央和地方均有铸权。
平余、铸机构有两个,中锭、
一方面又因制管理的松弛混而殚精竭虑。钱论文论甲午战后清制改革及失败原因作者: 因此,《清德宗实录》卷二百四十,无形之中大为降低。外贸等方面倍受损失。银元制银钱清商民中国杂谈分类: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收入。纳钱时又不按市价折收, 现墨西哥银元在市场上已占优势,铸钱因掺进大量杂质,民间铸钱现象也十分严重。银元票分为1元、宣、但长此以往,
但各省官银钱号所发行的纸以及民间票,汇丰、 二者互不统属,被迫实行以铸大钱、查中国制,康雍乾时期,
经常给商品交换和税收带来诸多困扰。也有银两和银元;以纸而论,以前各省所铸七钱二分为单位的银元, 5368页、可与其他货进行交换的主单位的客观要求,货流通的混以及银钱比价的长期波动,即重量成不一,清采取了确立七钱二分制银元为主、宝武等, 用外国货单位的,80两、缺乏坚有力的领导机构和配套措施以及缺乏必要的财力为后盾,10两、这一制度自建立到战争前夕虽存在诸多弊端,
而导致物价猛涨、所铸制钱(又称铜钱)仅供京师之用,
户部钱法。临、1904年出版的《中国新圜法案诠解》曾写道: 宝直、遂造成晚清银钱比价经常处于波动之中。 宝昌、 先,一些边疆省区和产铜(铸材料)省份,但是,4页。解费等额外名目,
纸种类也很复杂。 外国银行还在中国境内大量发行纸。在1905年天津国家造总厂未成立之前,宝川、地方铸机构就有陕、湖北银元局所铸一两制银元发行后,到甲午战后,尤其是财政收支及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和严重危害。
江、逐渐被提上日程。浙、50两、惟所谓分两者,论甲午战后清制改革及失败原因我的图书馆页馆阅览室学习圈通讯录退出帐号查看信箱系统消息官方通知设置开始对话有11人和你对话,5元、流通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严重弊端,查定成的货单位,因战、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大宗交易多使用银两,
《大清新法令·第六类财政货》;另见《光绪朝东华录》(四),
有货书本, 当银贵时,宝沽、乾隆年间,又增加了税收上的困难。)。 昌、)。
外省所用制钱均由地方铸机构提供。"(注:卷十五;另见《清史稿·食货志·钱法》。如俄在中国东北所发行的卢布票,重制钱"一文"与轻制钱"一文", 蓟、战争前后,
河、邓绍辉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6-1021:33:17发布) 【内容提要】甲午战争后,清将铸权分于不同地区的目的, 一方面促使商民逃税粮,若继续开铸七钱二分制银元,清在外、晚清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宁、宝陕、由于指导思想存在严重失误,成, "查中国各通商虽兴用银元,流通和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危害,
给晚清社会经济,)。刘锦藻纂《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一,
因重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购买力。5000文等(注:各自为政,在晚清大多数时间里, (二)货种类为繁杂。并发展到积重难返、 时常给商民的交易带来诸多不便。2-5页。 在市场上流通不畅,此外尚有别式银货流行各处。国内市场上制钱种
类繁多,钱贵、一是宝泉局,
国内市场流通的货就种类而论,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如新疆、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然后逐步推广(注:户部又为银贵钱、 交通不便等,湖广总督
张之洞起初也坚持这一意见,西、各地区、自清初起,仅铸造"光绪通宝"的地方铸机构就有
宝云、自铸制钱。宝黔、50元、咸同年间为弥补财政之不足,2页。民间交易使用制钱,每一问题都对清的财政和制构成严重威胁。100两五种。 二 面对甲午战争前后货铸造、到晚清虽已走向衰落,如元宝银、另一方面又使本来就很复杂的货单位更加混,光绪以后, 但是,《光绪大清会典》卷二十一,用铜元取代制钱、度支重庆注册外贸公司
清就建立了一种银钱同时并用的货制度,也纷纷购机仿铸。任意低,2000文、有些还带来了许多消的后果。宝宁、商品交换不能简单地以"文"为单位,辅之分。
故深受商民们的欢迎。但后来却力主张改铸一两制为银元单位。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卷五十九, 等等。晚清货铸发权不统一、发行者不仅有官方银号、卷十五;另见《清史稿·食货志·钱法》。各种货同时并用,而且有外国银行。
是仿照墨西哥银元,又妨碍了其流通职能的发挥。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尤其到了甲午战争以后,这是晚清第二个"银钱贵"时期;(5)从光绪三十一年到宣统三年(1905-1911),民间商贸及零星交易活动多使用制钱。市价高低不同。(1)从乾隆三十一年到咸丰四年(1766-1854),相互间又无固定的比价关系,小锭之分。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中央银钱票虽已停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先行试用, 由于财政收支状况尚好,而中国一切赋税均以两钱分厘为单位,前者如麦加利、
此外,无法运行的程度。 其他省份看到广东、宝奉、重的每文一钱四分,
纸等)同时并用的政策,原、这些纸可分两种:但在市场上仍具有重要的流通作用。
等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银两与制钱之间的比价就有五个比较明显的变动时期:各级财政部门的具体职能和实际作用,以及英国汇丰银行在中国华南地区所发行的港(注: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发行的金票,银价日跌,制钱有轻有重,)。纸并不多见。减少了的财政收入。 自然会因工商业的萎缩而受损;二是制过于复杂,在市场上,
由此而引起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管理的紊,
不仅有金属亦有纸。1500文、清从未建立明确的主单位。
以金属而论, (一)货发行权不统一。 在中国行使二千多年,马蹄银、)。10两、5436页。隶属于工部。其重量成与官钱大不相同,发票钞为内容的通货膨胀政策,
截止光绪以前,一种是用中国货单位,不准运往外省(注:汉口及他省有用本省总督所铸之银,每两纹银由制钱1200文迅速上升为1800文,宝福、 各级财务部门的大小官员,天津通用鹰洋,生产萎缩、其结果,从乾隆中期至宣统三年的近150年间,查看忽略历史对话记录通知设置留言交流请选择搜索范围含的文章昵称为的馆友兴趣为的馆友大中小论甲午战后清制改革及失败原因2010-11-11天上星星...论甲午战后清制改革及失败原因(2009-02-0415:26:46)转载标签:这是清代出现第一个"银贵钱"时期;(2)从咸丰五年到同四年(1855-1865),重量、50两、给的税收和民间的交易带来诸多不便。1894年湖北造厂又开铸了与广东银元大小重量相同的银
元(注:湖北两地所铸银元不仅能行销于市场, 穷于应付, 满洲则有俄国卢布货之处,10元、
纸开始大量流入市场。因此,
生铜材料供不应求的矛盾,查上海、纳银时有火耗、 金银、云南等,宝苏、这可以从两点来认
识:2两、以免中央铸长途押运之劳, 100元五种;银两票有1两、 德华和花旗等。一方面对各地银钱收支数额及执行中央规定税率的实际况缺乏全面了解,早在顺年间,一方面使市场上银元数量大增,
献可著《近百年来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概况》,两厂所铸银元因式样美观、 (一)确立七钱二分制银元为主。 总之,在金融市场过于复杂混的况下,宝晋、 天津、限制纸发行以及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等一系列制改革措施,均有一定区别。《中国近代制问题汇编》, 内地乡间用银亦罕见,广州、铜元,咸同年间,1907年3月,海关法人卡
1000文、 制钱又称铜钱,第2册, 故各地银两之价值,北京皆不一。若自铸银元仍仿墨重量,
户部也同意采纳。这是晚清第三个"银贵钱"时期(注:也拥有铸权。滴珠银,就中央而言, 并无主、到了光绪年间,与原有银两同时使用折算,金融秩序大。) (三)银钱比价动摇不定。仍在市场上继续流通。从中渔利。 成划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财政收支内容与规模的扩大,各部门铸钱的重量、不仅有制
钱、各处之平不等,却使中央铸之权落于地方。
由于货铸发权不统一, 一 从清初起,他的这一建议得到许多督抚的赞同,轻的只有三分。急待进行全面而又彻底的改革。其结果不仅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财政经济危机,钱贵时则勒令纳钱,5两、各地市场上还流通着一些不规范的
碎银,不如由湖北银元局铸造库平银一两制银元,而且还可以获利,
按其形状、铸、王宏斌著《晚清货比价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100两等;制钱票分为250文、
每两白银与制钱的比价由800文上涨到2600文左右,银两票分为1两、但与当时的封建财政经济运行尚能保持一
致。清发行了两种代表银两和制钱的纸,同、大小有元宝、对于甲午战后货流通混的形,
如上海、500文、与此同时,试铸七钱二分重量的银元获得成功。
咸丰年间,1889年广东造厂采用机器, 其次,发行、国际市场上金价暴涨,为不便。
宝吉、然用者式样不等。亦参差不齐。即银两票和制钱票。
与此同
时,清电询各地督抚对银元铸造单位的意见。清仍沿袭清代前期的分铸政策,人钱庄,231页。 缩小了的纳税范围,清一直被制钱的种种问题所困扰。甲午战争前后,
一种是用外国货单位。每两白银由制钱260
0文急剧下降到1200左右,因为以往历届均实行多种货(如铜钱、 银两是官方用来计算重量、即国家财政收支、大地困扰了清金融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大交易以铜为主。虽说是为了缓解铸紧缺、 清曾多次下令止各地任意铸造银元,考七七一四。混在官钱之中抛向市场, 东、市场上流通的货主要是银两和制钱,),销及铜荒,据载:它们都按中国货单位发行了银元票和银两票。钱、
34页。
这些纸在长江流域有很大的势力。另一方面又为不法官吏提供了营舞弊的机会,清朝纸发行始于顺年间(注:发行、同以后,1904年正当
各地大铸银元之际, )。 )。 由于财政收支状况不断化和铸材料(生铜)缺乏,恐怕更不能对外国银元的竞争。 加重了财务行政的执行难度。但
收效甚微(注: 每两银价由1100-1400文上涨到1800-2000文, 日本于日俄战争时在中国东北所制实行的用票、白银外流而劳苦思,这既削弱了其价值尺度的作用, 商民们怨声载道。宝津、他说: 意为在通商口岸制外国银元的权宜之计。 有的地方将生铜铸成制钱;有的将官钱销毁, 银钱比价的这种复无常的大幅度波动,已逐渐构成了对整个社会经济,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